在武汉,有这样一个“热血家庭”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18年来,无偿献血超560次
一家四口献血量累计超10万毫升
他们的善举
可为500多名患者点燃生命希望!
(全家上阵齐献血)
今天(14日)是第20个世界献血者日,长江云新闻记者走近这个“热血家族”,了解他们的献血故事。
“我不认识你,但我谢谢你。”就因为这一句话,袁先华开始了他的献血之路。
那是在2005年的春节后,38岁的武汉市民袁先华走在武昌民主路上,偶然看见了路边的一个宣传海报。上面的内容很简单,一个小女孩儿双手托着一只洁白无瑕的和平鸽,旁边就是这醒目的十个大字。“之前并不了解献血,看到这张海报后,很受触动,突然有很强烈地想献血的冲动。”他说,心头一热,自己立刻到了附近的献血车上。“第一次体验,有点疼,但莫名有种成就感。”
(袁先华献血)
后来,袁先华慢慢地把献血当成了他生活中的一部分,2007年,为了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,他更是主动申请成为一名成分献血者。“主要捐献血小板,只要过了间隔期,就第一时间去献血,哪怕人在外地。”袁先华说,为了保证血液成分质量安全,他十分注意饮食和健康生活。“每次献血前几天都会精心准备一下,不喝酒、早休息。”一晃十八年,袁先华从未间断过献血,如今已经累计超300次,手臂上有着很明显的抽血痕迹。
起初,袁先华的妻子汪菊香并不支持丈夫这么高频次的献血。“当时不太懂,担心他吃不消。”后来,随着丈夫普及献血知识,看到他的身体依旧十分硬朗,汪菊香这才放下心来。
(两个儿子也加入到了献血队伍,献血成了家风)
在袁先华潜移默化的影响下,两个儿子先后加入到了献血小队中。“刚开始孩子同样也有疑虑和担心,但没想到有点怕针的我能坚持下来,他们就有所触动,加上我经常把献血知识挂在嘴边,最后也决定跟着我一起做这件有意义的事儿。”袁先华说,大儿子18岁生日那天,就带他来参加献血了,感觉这也是一种传承。
看着丈夫、孩子们养成了献血“生物钟”,2015年,汪菊香也挽起袖子加入进来。第一次尝试献血时,体检后她被告知有点贫血,不符合献血条件,虽然有点小失落,但内心并未打消这个念头。按照护士的建议她增强营养,吃鸡蛋、花生、瘦肉和牛肉。她说,过了一段时间,血液终于达标。“当时很紧张,有点疼,但到后面咬着牙克服了,能够帮到别人,很高兴,吃点苦也不算什么。”
(汪菊香8年献血超百次)
作为一名环卫工,虽然平时的工作比较繁忙,但总是会记挂着献血这件事儿。“这些年除了生病以外,基本上2-3周就去献一次血。”汪菊香告诉长江云新闻记者,如今已有快8年的时间,献血也超过了100次。“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,我和丈夫打算坚持到献血规定的最大年限,多为社会贡献力量。”她说,这是好事儿,当然要一直做下去。
(袁先华陪妻子和孩子一起来献血)
袁先华表示,尽管平时大家各自都有工作,休息时间也不同,不能一起去献血,但是献血这件事情已经成为他们家的家风。为什么能够坚持到这个地步?袁先华笑着解释道:“要打破有些人的刻板印象,其实献血是一种比较健康的生活方式,无偿献血,贵在坚持,这在我们家已经是习以为常了的事儿了。”汪菊香也表示,献血之前,嘴唇时常溃烂,献血一年多后,唇炎反倒自然消失了。
(夫妻俩的献血证书)
如今,一家四口献血次数已经超过560次,家里的献血证书越垒越高,翻看这些证书,上面盖有元旦、春节、情人节、雷锋月、国庆节等各种节假日纪念印章,这些都是他们奉献热血的印记,也见证了他们用这种特殊方式过节。
不仅如此,这些年,袁先华还积极献血公益活动,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人,也向身边的朋友、家人科普献血小知识,消除大家的顾虑与认识误区,用献血的善行影响更多的人。汪菊香也通过身体力行,带动了不少身边同事加入献血大军。
积小善,成大爱,在夫妻俩看来,献血是他们一家力所能及的事儿,也是稀松平常的事儿,但意义非凡。“希望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够加入进来,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和救治。”
(长江云新闻记者 张益恒 责任编辑 杨雨薇)